風電設備行業一興起就陷入了產能過剩的泥沼。去年風電設備市場需求只有1200多萬千瓦,比最高時降了1/3。市場需求的急速萎縮導致價格戰,國產風電設備從每千瓦6500元一度滑落至3500元,近60家生產企業被市場淘汰出局,能批量裝機的企業只剩下15家。
但在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旗下重慶海裝風電設備有限公司,卻是一番蒸蒸日上的景象。今年上半年,海裝風電新增裝機容量同比增幅高達154%,在此基礎上,新接訂單又增長了10%。為什么海裝風電能逆勢上揚?身處產能過剩行業,企業當如何堅守?記者帶著這個問題走進了海裝風電公司。
走穩走好再走快
“欲速則不達。在售后力量跟上之前,我們寧可少接一些訂單”
在前不久召開的半年工作會上,海裝風電銷售部報告了喜訊??上半年新接訂單增長了10%。在產能過剩的當下,這算是不錯的成績了。但中船重工總經理助理、海裝風電董事長楊本新并沒有顯得很高興,反而嚴肅地問:“我們準備好了嗎?”
“欲速則不達。如果放開接單,訂單再多些也沒問題。但售后服務人員培訓還需要時日,在售后力量跟上之前,我們寧可少接一些訂單。”楊本新說,“海裝風電成立伊始,就是奔著做百年企業去的。我們寧可眼下步子慢一點,也要保證豎一臺風機就立一個標桿。”
穩扎穩打,是海裝風電在自身成長過程中總結出的經驗。中船重工下屬重慶齒輪箱有限責任公司,是中國最早的風電設備零部件供應商之一,中船重工因而早就嗅到了風電行業的發展機遇。但作為整機生產企業,中船重工卻是后進入者。“當時有的企業買來圖紙就生產,一投產就賺錢。但中船重工管理層要求我們必須嚴格走完樣機試運行、小批量試生產試運行全過程,在產品質量有保障之后才可以量產。”海裝風電總經理余紹清說,“整個過程要幾年,等走完全過程,市場已經趨于過熱。”
“但現在回頭看,穩扎穩打是對的。”余紹清說,因為穩扎穩打,海裝風電沒有在市場過熱的時候盲目擴張產能,如今市場不好的時候反而可以輕裝上陣;因為穩扎穩打,海裝風電產品以品質見長,在市場由追求裝機數量轉向追求產品質量和運行能效的當下,海裝風電機組獲得了市場認可。
“風電是長跑,如果體力分配不好,就算一開始領先,最后也會落下來。所以我們提出走穩走好再走快。”楊本新說,“一臺風機的設計壽命是20年,每天運行二十幾個小時,對裝備質量和售后服務品質要求都非常高。經過前一階段調整,市場已步入理性發展階段,只有把步子走穩,把品質做強,才能越走越順暢。”
有技術才能走得遠
“這兩年倒掉的基本都是依賴許可證引進、不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”
“除了要穩扎穩打外,在制造業,有技術才能走得遠。”楊本新說,這是他10年風電從業經歷的感悟,“這兩年倒掉的基本都是依賴許可證引進、不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。”
中船重工會進入風電設備行業,也是因為有著天然的技術優勢。風電是船舶的逆向過程:船舶靠電力帶動螺旋槳旋轉,從而推動船舶前進;而風電則是靠風力帶動葉片轉動,從而產生電力。因此,國際上最早做風電的基本都是造船企業,時至今日,風電標準和認證仍然是船級社在管理。
但風電技術起源于歐洲,中國企業基本是靠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獲得技術,海裝風電也不例外。但與多數通過從國外購買生產許可證獲得技術的企業不同,海裝風電走的是先聯合研發、再主導設計,最終實現自主研制的技術引進之路。
在風電設備行業興起之初,買許可證的方式讓我國在短時間內實現了風電設備國產化和上批量,但它對企業發展的限制也顯而易見:一來買許可證買不來核心技術,企業創新能力受到限制;二來買許可證得承諾產品只在中國市場銷售,企業無法通過開拓國際市場化解產能過剩壓力。
“我們也想過買許可證,但在簽合同前一天賣家突然反悔,賣給了別的企業。我們是賭氣才自主研發的。現在看來是因禍得福了。”海裝風電副總經理陶友傳說,“第一臺風機我們是和一家歐洲企業聯合研發的,之后的產品都是我們主導研發。”
率先掌握核心技術,讓海裝風電的新產品開發走在了行業前頭。目前海裝風電已經研制出覆蓋我國各種地理和氣象條件的低溫型、潮間帶型、高原型、近海型等多系列風力發電機組。其主導研制的2兆瓦雙饋型風電機組,是國內第一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、通過德國船級社GL認證和國際權威機構DEWI檢測的風電機組,也是目前同類機組中裝機數量最多的。
去年底,海裝風電又自主研制出5兆瓦海上風電機組,從此結束了風電設備主要依賴引進技術的歷史。該機組是目前同類機型中“風輪直徑最大、機頭重量最輕、發電量最高”的風力發電機組,目前已進入小批量試生產階段。
堅持技術導向,使海裝風電具備了在國際市場上和大型跨國企業同臺競技的實力。去年,海裝風電2臺風電機組在美國愛荷華州成功并網。與此同時,海裝風電還在丹麥成立了研發中心,為進一步開拓海外市場奠定了基礎。
找新業務提高效益
“賣設備不怎么賺錢,售后服務毛利率卻高得多。”
企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,還要解決眼下行業利潤過低的現實問題。海裝風電的辦法是積極開拓風電產業工程技術服務市場。
風電產能過剩后,一些外國企業撤出了中國市場。買不到配件,讓進口風機維修保養成了問題。由于海裝風電技術實力在業界形成了口碑,一家風場請他們幫忙維修一臺壞掉的進口設備。風電設備零部件和船舶重合率很高,90%的零部件中船重